站内公告:

“回顾与展望: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召开。

站内搜索
学术成果
研究项目
新闻中心
唐卫红读《章开沅口述自传》有感
发布时间:2016-06-15   浏览次数:

  (一)闺蜜带来老父亲的自传,与先生连夜拜读,感慨老人家历经世事后的豁达与平和,始终爱学问、爱智慧;很想知道老人家青春年华时奔赴解放区的巨大动力,很想明晰老人家高山仰止的学问建构,很想了解老人家游历世界后的思考精髓。翻开一本书,看到的是近百年的人生,叙述、见证、流传不止歇

 

 

   (二) 悦读令我们仨在一起,茶透清澈,书品隽永。

 

   (三)快速翻阅后,重又回头,跟着老先生的文字脉络仔细打量,驻足、揣摩、神游,常被其困境描述中的风轻语言逗笑,基因是何等的神奇,血脉相承的闺蜜,延续了其父“举重若轻”、“条理清晰”、“居苦若乐”的风格。如:书中描述中学被开除后,继而“计政专修”,一句“又被开除”,在困苦中的自嘲,却分明看到了豁达。

即使接连被开除,长江上做船工,想到的却是高尔基流浪伏尔加河。因老先生自小养成读书习惯,因此能够透过苦难的躯体看到灵魂自由的高远,也让我们懂得读书的妙处:尽管是眼下的苟且,因读书,苟且都有了诗意。

 

 

   (四)时间的长河里,百年不过眨眼之间,千年也无非概括成一句话语,唯有细节的记录,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书中讲土改时,市委领导指示“杀一批,关一批,管一批”,正值盛年的老先生同情一老地主的被镇压,质疑领导的指示,“不合时宜”的思考在专政的权力震慑下,如同滚滚洪流中的几个泡泡,起落间裹挟而去。

   但是人的怜悯之心却可避免将当时的“正义”、他日的“邪恶”假自己之手成为屠宰场,仅仅是剥开层层“政治不正确”的身份,看到了真实的“人”,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传递出的悲悯,当日挽救了他人,长久更是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同情与共情,就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信仰。

 

   (五)书读完了,书里的历史留下了,感慨学人为上个世纪南京大屠杀的艰难取证,仅此一点,足可彪炳青史。

   书中记录,1988年海外学者于美成立“对日索赔会”,1991年欲回南京举办纪念活动,因日本首相海部访华,未能获准,后在纽约举行,影响巨大;之后,发起人之一、原南京政府驻日大使公子邵子平赶回南京与香港索赔会代表在大屠杀遗址游行并静坐默哀,而被列为敏感人物被隔离;后又有爱国人士自掏腰包资助国内青年学者研究南京大屠杀,拳拳爱国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这些学者“忍不住的关怀”,也才有了铁证如山的证据证明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让国人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没齿难忘,不会被历史的尘埃埋没。

   “给全球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这是人类超越苦难的福音,也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六)书的封底写做学问的最佳境界,一为“虚”,二为“静”。“虚”能纳百物,“静”可以致远,这亦应是人生态度。

    (七)“国家以士待我,我必以士报之”,近90高龄的老先生,一腔热血始终翻腾,家国天下的情怀恋恋不曾割断。我愿我的儿子穿过岁月的时光,碰触到的是这样的脊梁。

 

    (转自:http://a.meipian.me/2kw5abx?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版权所有:武汉近代史研究所地址:华中师范大学内
电话:86-027-67861579传真:86-027-67862812
技术支持:捷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