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章开沅文化交流基金会邀请,台湾“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汎森教授作为“章开沅学术讲座学人”于 5月 26日来华师讲学一周。
5月27日下午,王汎森教授以“五四前后的思想流派”为题,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作第一场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汎森教授首先提到当我们谈论五四运动时往往要先从新文化运动说起,但我们不能过度简单地去解读五四运动,因为其本身就带有复杂性。思想运动的过程像一个有机体,不断向前发展。除了过分注重它的起源之外,其过程本身也十分重要。其后,王教授先后就“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若干大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各种学生社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种种”、“内外的矛盾?!”、“五四后之论战”、“后五四的思想流派”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讲演,并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独到的观点与见解,给同学们带来了莫大的启发。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积极踊跃,提出了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问,王汎森教授逐一进行解答,本场讲座顺利结束。
28日下午,王教授又作了题为“启蒙是连续的吗?”的第二场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朱英教授主持。
讲座一开始,王汎森教授即向大家讲解了本场讲座中的一个核心内容——“转辙器”。在讨论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时,王教授本人认为,辛亥革命和之前发生的思潮也有相当强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王教授本人借用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经提到“转辙器”的观念来描述,就是火车在跑的时候,将转辙器一拉,本来要往北跑的可能就变往另一方向了。而在我们讨论的这一段历史中,思想与政治,政治与思想交互为转辙器。其后,王教授又向大家介绍了“五四之‘新’的五个方面”。即第一,从当时的思想言论来看,晚清以来
公理、公法、公例所明示暗示的中西、古今在同一平台上的想法变了;第二,中国人能不能再以将来也要成为像帝国主义那样的强者自居?第三,政治概念的代谢;第四,民主与科学原来并没有被绑在一起讲,晚清以来我们所熟悉的,以及所要打倒的各种思想,像马铃薯一样散在那里。而民主和科学偏偏被绑在一起,给予前所未有的强调,这跟晚清以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第五,基于以上不同,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五四带来了看待事物的新方式,它们影响了包括文学、政治等许多方面的事物。最后,王教授得出的结论是:从晚清到辛亥再到五四,其中虽有许多模糊的、往复的、顿挫的变化,但大致而言是连续的,这不是简单的连续,连结的形式是有变化的,有时是“连续”的关系,有时是“转辙器”式的关系,有时是思想与政治相互激发而前进的。
附学者简介:
王汎森教授,台湾云林人。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曾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获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曾经担任“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及代理院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等职。现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以及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王汎森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明清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和史学史,近年来将研究触角延伸到所谓中国的“新传统时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学思想的政治意涵等问题。他的论文散见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新史学》、Ming Studie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等,主要著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