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下午3时,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沈国威应邀作为2024年度“章开沅学术讲座学人”,在华中师范大学新博物馆四楼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大型学术讲座,题为“近代启蒙的词语基础”,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马敏所长主持。
图为5月21日马敏教授向沈国威教授赠予章开沅学术讲座纪念牌。刘瑶摄。
图为5月21日马敏教授、沈国威教授与台下学生讨论互动。陈恩灵摄。
讲座伊始,沈国威教授从“启蒙”一词在《辞源》上的释义以及韦伯辞典中的新旧意义变迁引入,比较了日本“寺子屋”与近代中国启蒙的差异,介绍了近代中国启蒙的开始与发展变迁。其中,沈国威教授着重介绍了《智环启蒙》的不同版本,但沈教授强调不可高估《智环启蒙》对近代中国的启蒙意义。通过对近代中国启蒙的探讨,沈国威教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叙事”的思考,并认为“科学叙事”的基本要求是对非日常的新知识,讲者能说出,听者能听懂。据此沈国威教授还提出了对东亚近代启蒙基本条件的认识。
讲座最后,数位师生与沈国威教授就词汇的断代、早期蒙学与晚近蒙学的相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马敏教授认为词汇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近代亚洲在面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准备不足”问题,并提出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与启蒙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意义。
5月22日下午,沈国威教授作第二场讲座,题为“陶铸国语——汉语词汇的现代转型”,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朱英教授主持。
图为5月22日沈国威教授讲座照片。黄锦兴摄。
沈国威教授先从“何为国语”“如何陶铸国语”“谁来陶铸国语”等问题着手,顺着5月21日讲座提出的“科学叙事”问题继续展开,比较分析了近代日语改造与近代汉语改造的过程,就新名词的内容与形式、汉语词汇现代性的获得等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站在东亚视角探讨东亚共同国际词的形成。
讲座最后,数位师生踊跃提问,沈教授一一解答,同学们获益良多。
5月23日上午,沈国威作第三场讲座,题为“近代关键词的诞生——以‘文学’和‘科学’为例”,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郑成林教授主持。
图为5月23日沈国威教授讲座照片。杨文欣摄。
沈教授介绍了以西周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学者对“科学”一词的译介,又分析了严复如何解决“科学”一词的译介问题,严复需要回答什么是科学、如何科学、科学包含的内容、科学的终极目的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受到了赫胥黎、培根的影响。最后沈教授认为,西周和严复的科学思想都没有在各自的语境中充分展开。
讲座结束后,数位师生就西方学科知识体系、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理论建构等问题与沈国威教授进行交流讨论。
至此,第31期“章开沅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人:何华亮